党建园地

生命不息 耕读不止——记放射学专家王履锟教授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26 ]浏览:5832

王履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是国内有名望的放射学专家,也是较早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1949年7月毕业于江苏医学院6年制本科,同年9月至南京鼓楼医院参加工作。1959-1960年前往北京卫生部主办的高级医师进修班学习。他在鼓楼医院工作生活了40多年,终身读书不辍,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医学事业。


为放射学科发展呕心沥血

1952年,鼓楼医院X线室正式更名为放射科。当时,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王履锟为了放射学科的发展,毅然放弃自己熟悉的内科工作,承担起新建放射科的重任,在缺乏书籍和文献参考的情况下,经过不断摸索创新,为呼吸、心脏、消化、泌尿、骨科和普通外科等临床科室的发展,攻坚克难,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新组建的放射科,诊断医师仅有2人,摄影技士4人,工人2人,分成诊断和技术2个专业组。大多数医生的经验必须通过书本的学习以及在实践中探索而积累。王履琨经常翻阅鼓楼医院留存的英文专业书籍,以至他在日后的工作中养成了随时随地都能看书的习惯。

当年为庆贺鼓楼医院成立X线室,江苏省卫生厅特意赠送1台英国产的旧X线机,专门用于门诊病人透视,并全天开放,放射检查的工作量也随之攀升。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X线胶片是限量供应,胶片拍摄的胸片无法满足需求,为此,作为科室负责人的王履锟教授建立了一套X线胶片严格管理和使用的机制。在透视下发现的肺结核病灶,一定要用胶片影像复查,作为唯一的对照资料保存。

由于解放初期我国还不能自主生产X线机,大多使用的是捐助的旧设备,因此检查时产生的放射线以及散射线的量相当大,且没有隔室透视间,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都很薄弱,医生与病员相处在同一房间,一起直接面对辐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导致在后来的生活中,放射线对医生造成的伤害伴随终身。因此,王履琨教授过早发生的眼球晶体白内障、罹患低白血球症引起的体力和神经衰弱等不适症状相伴终身,但他无怨无悔。

不断开展新项目满足医疗需求

为了医院临床发展的需要,王履锟在完成各部位普通摄片的同时不断开展新的特殊检查项目,如支气管碘油造影、腹膜后充气造影、泌尿系排泄性造影、逆行泌尿系造影、胆囊口服造影、胆囊T管造影和腮腺造影、上颌窦造影、眶内异物定位等。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新开发的项目均是王履琨通过夜以继日地翻阅资料、学习钻研和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自己摸索的结果。

鼓楼医院地处闹市的中心,突发外伤的病员大部分送此就诊,脑外伤的诊疗显得尤为重要。在没有CT扫描的年代,脑血肿的发现需要依靠血管走行方向的改变来诊断。而脑血管造影是放射科检查最好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检查技术。1958年,王履琨带领放射科X线室配合神经外科手术,首次开展了脑血管造影和脑室造影检查,为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978年,医院引进匈牙利生产的大型500毫安X线机开展体层摄影。体层摄影能分离胸部病变的重叠影,提高疾病诊断的正确率。同年,王履琨与外单位协作研究的ZSK-781型程序控制血管造影注射器,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9年,王履琨向医院申请引进了1台快速换片机和1台高压注射器,使心血管快速流动的对比剂获得定格的影像,从而使血管或组织病灶显影。同期还开展了腹主动脉造影、肾动脉狭窄造影、胃双重造影、大肠小肠双重造影等造影。

1980年,王履锟主任、张国维技师参加了南京市卫生局组织的50毫安移动式X线电视机协作组研制工作并取得成功,获得南京市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该成果主要用于心脏科,特别是心脏预激综合征的早期注射疗法需要明确定位药物注射的解剖位置,此设备在心脏预激综合征诊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年底,王履琨还带领科室积极配合呼吸科开展透视下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术,这在国内是首创项目。因为支气管镜在肺部穿行时,无法准确定位到病灶的所在位置。而这个项目的开展则为解决临床诊断中遇到的困难提供了助力。

1983年,江苏省政府拨给医院一台日本生产的1000毫安附有电视屏幕的大型X线机,造影时的影像可在电视屏幕上实时观察。由于设备X线容量的提升,使得拍摄速度达到1秒钟拍摄2张片的机械换片的极限,不停跳动的心室影像一览无余。

1984年,医院引进了一台美国生产的Omnimedical 4001 头颅CT机,也是鼓楼医院第一台CT。CT的应用为神经内、外科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空间。无损伤颅脑影像诊断技术,提高了颅脑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水平。相关的颅脑外伤CT检查及诊断报告,获1985年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同年,放射科与南京电表厂协作研制X线电视机成功,安装在匈牙利产的55毫安X线机上,用于常规的透视检查,从此,放射透视告别了暗室操作。

在那个年代,资料匮乏,无论是引进新设备的应用还是新项目的开展,没有努力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难以进行的。王履琨就是这样带领放射科的医生、技师以及所有工作人员,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配合临床开展了一项又一项影像检查,为各个临床学科的发展和影像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勤勉不倦的敬业精神载誉学界

读书学习,已经成为王履琨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除完成日常工作外,读书则是王履琨每天必须的“家常便饭”,上班再忙也要挤时间看书,下班回家后还是看书、查阅资料,很少在午夜12点前就寝。那时,放射科主任办公室在二楼院办的楼道旁边。其外间是一个大的读片室兼住院医师报告的写作间。每当下午胶片收齐后,王履琨都会将胶片浏览一遍,若发现疑难杂症,他会在晚间查阅资料,并做好笔记,第二天早晨读片时,他将所发现的情况与分管专业的医师讨论,以便大家共同学习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因个人的疏忽而造成的误诊和漏诊。

“宁慢三分,不抢一秒”。这是王履锟经常告诫身边工作人员的座右铭,体现了他对患者认真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他说:如果医生匆匆忙忙地完成一份报告,极易出现疏漏,可能影响到患者的一生,甚至一个家庭的幸福。

对影像学中的所有专科诊断王履琨堪称博学,但他最擅长的还是与内科相关的心脏疾病。在没有心脏超声的年代,胸片是唯一能提供实物资料的检查手段,利用一张普通的胸片,他就能诊断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缺、室缺以及法洛氏三联症、四联症等。王履琨高超的影像诊断技术,在学界为人们所钦佩。

王履锟除了自己不断学习,还严格要求年轻医生和进修医生不断学习,要求他们定期写读书笔记,他亲自认真审阅。1987年王履锟早已过了花甲之年,为了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经验,他仍然一以贯之学习耕读。撰写的论文《肾功能衰竭患者胸部X线表现的研究》获1987年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严谨家教成就医学世家

王履琨为人忠诚谦和,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生简朴,对子女教育也非常严格,一儿两女均考上大学,有的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而且都从事医务工作,媳妇和女婿也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从业。王履锟的老伴也是一个深受患者爱戴的资深呼吸科专家,他的家庭可称得上一个名副其实、德艺双馨的医学世家。

读书成为王履锟的一种习惯,已经深入骨髓,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也不忘叮嘱家人在床头放一本专业书刊,在病情稍稍好转时阅读。他的这种工作生活和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崇敬和学习。


Copyright © 2004-2018 www.njgl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鼓楼医院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恒网 苏ICP备11032818号-1 公安备案号:320106020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