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南京医护人员千里驰援武汉一线,鼓楼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吴超教授就是众多“白衣战将”中的一员。2月13日,他率162人组成的鼓楼医院第三批医疗队奔赴武汉,次日即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区。10多天时间里,吴超带领团队与病魔斗智斗勇,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攻城拔寨,把一个个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夺回”。
并肩战斗的同事说,遇到危重病患突发紧急情况,有“吴院”坐镇,我们就站稳了阵脚,稳住了军心。经他救治的患者说,南京来的大专家能到病床前给我治疗,鼓励我,我觉得一定能好起来。从医36年,吴超始终潜心于传染病诊疗科研,“上前线”在他看来不是荣耀,而是理所当然的责任:“一个医生,所学所做所求,就是用科学方法拯救生命,降伏病魔。”
“出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使命在肩”
上战场,吴超并非临时起意,更不是一时之勇。早在春节期间,吴超就在忙着一件事:洞悉敌情。
作为参与过2003年“非典”、2013年的禽流感疫情防治研究的专家,吴超长期钻研传染病学规律,对季节性呼吸道感染传播流行保持着职业的警觉。
疫情来势汹汹,必须“以快打快”。1月23日,吴超即主导完成了鼓楼医院发热门诊的建设,有甄别地对发热门诊中的特定人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之后,他又带领感染科团队编纂新冠肺炎防治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其中就提醒市民“不要集中前往发热门诊,防止人群集聚交叉感染”。同时,为利于公众正确了解病毒、并做到科学防护及就诊,科研团队结合当时新型冠状病毒最新研究进展编写了“防护手册”,于1月27日正式出版上线,免费向大众提供下载阅读。
发现病例、搜集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毒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吴超心中的自信也越来越坚定:“只要按照科学规律办,我们完全能够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
1月25日、2月9日,鼓楼医院派出两批医疗队伍支援武汉,吴超两次打电话给医院党委书记彭宇竹、院长韩光曙:“我是感染科医生,我应该到前线去。”出于疫情防控工作统一安排,吴超两次未能成行。2月12日晚,鼓楼医院再次接到选派一支医疗队于次日奔赴武汉的任务,吴超又一次主动请缨驰援湖北,并作为医疗队队长带领162人前往武汉,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区,共计70位患者。
南京禄口机场,飞机引擎轰鸣,吴超领队出征。“就像机长的职责是把乘客平安运送到目的地,救治患者生命,保证团队安全,就是我肩上的使命。”吴超说。
“患者有情况,24小时随时找我”
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仓,与看不见的病毒作战,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士气可鼓而不可泄。
“第三批医护团队来自医院不同科室,到武汉后,吴院给队员详细讲解防护知识。”担任医疗队联络员的医务处处长景抗震说,认识得越清楚,心里就越有底,就知道该怎么去做防护,“这可以说是最管用的心理疏导。”
对医护人员要打气,对患者更要鼓劲。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严晓敏担任武汉一院22病区主任,她说,接管病房次日,吴院一早就穿上防护服进舱查房,他逐一走到病床前跟患者打招呼,仔细了解病情病史症状,鼓励他们“要好好吃饭,营养上来了病就能好”。严晓敏说,吴院安慰病人的话语亲切朴实,他到病床前给病人看片子、摸脉搏,以这样的行动让患者定心安心,也让我们医护人员心里更有底气。
作为团队领头人、决策者,吴超的这份沉着源于他对专业知识的独特了解。和他聊天,中外专业期刊最新研究成果他随时引述,即便在大战之下,他也时刻关注着新冠病毒科研动态;此外,也源于他对患者病情的详细掌握,隔天一次进舱查房、隔晚一次在线“云会诊”,他把70个病例的病情装在心里,哪一床已经挺过最要紧的关口,哪一个患者指标波动,这几天要特别注意……如同排兵布阵,胸有成竹。
“对这个患者,要明确真正对他造成感染的细菌是什么,然后针对性治疗,如果使用大剂量的抗菌素,很可能会导致后续问题”……2月25日一早,吴超在住地通过网络与同在武汉的另一支鼓楼医院医疗团队连线。光谷院区前一晚刚转来两个危重患者,情况危急,吴超和团队一起判断分析病情,优化治疗方案,而就在前一晚他刚刚主持“云会诊”忙到晚上十点多。
“治疗方案要汇总到他那里决策,遇到特别危重的患者,不管白天黑夜,他让我们随时请示,”医疗队一名医生说,“只要想到有他坐镇,心里就很踏实。”
“比成功抢救更重要的是防止患者病情走到最坏一步”
“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这是吴超推崇的一句名言,对新冠肺炎这个“新对手”,他说“不要害怕疫情,我们完全可以战胜它”;但在具体病患诊疗上,他强调,细而又细,一丝不苟。
和死神展开拉锯战,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靠的是什么?武汉一院收治病人中,有一名肺大疱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状况危急,医疗团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每天进行细致的观察讨论:一旦氧饱和度“掉下来”怎么办,是引流还是插管?引流要避免什么问题、插管要注意哪些事项……吴超带领医疗团队,在每天的疑难病例讨论中细致分析,随时优化。
不单是这一名患者,在武汉一院,吴超带领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医生组成的精锐团队,掌控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保证患者治疗的稳定、持续。
一线抗击疫情十多天,什么时候最高兴?吴超的回答是看到危重病人淋巴细胞由低转高,炎症指标下降,他和医疗团队就会“会心一笑”:说明这个患者挺过去了。什么时候觉得最困难?对他而言是有一些患有基础病的患者,本来身体机能就有种种问题,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医生即便全力以赴抢救,效果也不明显。
吴超认为,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就是要随时跟踪每个患者的病程,采取科学、精准治疗手段,最大限度维持患者正常的机体功能。“成功抢救患者固然能体现医生专业技术,但对于我们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避免患者走到最坏的那一步。”吴超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只有在我们国家才能办得到”
除了专业、严谨,医疗队成员对吴超的印象还有“关爱”。162人的医疗队出征武汉,衣食住行、物资保障,方方面面都需要吴超这个“大家长”操持。
“我之前在发热门诊,吴院多次来指导我们如何防护,给我们专业的建议”,护士长李敏这次也随队出征武汉,她说,吴院一再叮嘱我们进入隔离病房的安全防护知识,“有一次碰上吴院打招呼,听到我嗓子哑,他还关心地询问我情况,嘱咐我好好休息。”
前几天是医疗队一名护士的26岁生日,为了给辛苦出征的医护人员送上一份温馨,护理部主任陈雁和吴超提前商量好,千方百计买来一个小生日蛋糕送到住地房间,同时医疗队成员一起用手机视频为她送去生日祝福。这位护士感动地说:“在武汉一线抗击疫情战场上,我过了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只有在我们国家才能办得到,充分体现了我们特有的制度优势”,采访结束时,谈到“上战场”的感受,吴超这样表示,“希望这场疫情能促使我们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控体系,构建医疗应急响应协调机制,普及公众对医学科学的认知,培养更多这方面专业人才。我想,这也是这场阻击战重要的胜利成果。”
随着吴超一起走到住地楼下的门口,他一路和遇到的熟人打招呼,既有医疗队队员,也有操着湖北口音的送餐师傅、班车司机,“他们都是志愿者,和我们一起抗击疫情,建议你们多采访报道他们。”吴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