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最美科技工作者丨孙凌云:科研报国凌云志,仁心仁术破顽疾
作者:党务综合工作部发布时间:[2025-02-28 ]浏览:902

2月25日,2024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仪式在南京举行,30位科技精英获此殊荣。他们怀揣科技报国之心,在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的征程中,探索前沿科技、投身重大工程、推动产业创新,展现出硬核实力与担当作为,为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贡献科技力量。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国家区域医学中心暨干细胞与免疫医学中心主任孙凌云教授喜获表彰。

微信图片_20250228111656.jpg

左四为孙凌云教授

风湿免疫病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曾经,许多患者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饱受病痛折磨,这也成为孙凌云教授踏上学医之路的初心。从医三十余载,孙凌云教授既是攻克疑难病症的科研先锋,也是患者心中“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团队眼中“永不停歇的领路人”。

寻找破解免疫顽疾的钥匙

国外对风湿病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南京鼓楼医院于1979年成立风湿免疫科,彼时国内的风湿免疫专业才刚刚起步。孙凌云勤奋好学、为人谦虚,深得科主任葛民泽教授器重。1993年,孙凌云接过重任,主持免疫科工作,作为当时最年轻的科主任,他给自己定下目标,要用20年的时间让科室在国内外名列行业前茅。

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风湿病的研究发展迅速。为掌握治疗风湿病最前沿的技术,1994年,孙凌云远赴意大利求学,并将他在意大利看到的病例、治疗方法、心得等记录下来,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一部38万字的专著——《分子风湿病学》,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1.jpg

1998年,孙凌云团队成功完成亚洲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轰动医学界。2007年,他带领团队再次挑战医学“无人区”,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这一开创性疗法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更为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免疫疾病患者带来曙光。截至目前,其团队已完成2500余例干细胞移植治疗,疗效显著。

科研路上,孙凌云教授从未止步。他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功能缺陷,并提出“红斑狼疮不仅是造血干细胞病,也是间充质干细胞病”的新理论,为免疫病机制研究开辟了新方向,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并牵头制定《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共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

“2009年,一位狼疮患者因肺泡出血呼吸心搏骤停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抢救成功。患者十多年后再来复诊时,孙老师一眼就认出了她,还能回忆起当初抢救她的情景。”米日班姑是孙凌云教授2019级博士生,本科阶段就对干细胞研究很感兴趣的她,如愿来到了在此方面卓有成就的孙凌云教授团队。她很佩服孙老师的一点就是,他仿佛是一位“记忆大师”,对几乎所有患者的病情都了如指掌。

从医以来,孙凌云教授诊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这些患者的具体情况他历历在目,特别是其中一些年幼的患者他时常记挂。面对激素治疗影响儿童发育的难题,他坚持为小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减少药物副作用;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他默默垫付医药费,从未计较得失。

2.jpg

“治病救人不能牺牲患者利益”是他的底线,许多曾命悬一线的患者在他的治疗下重获新生,成家立业。

科研临床双驱动,攀登医学高峰

在科研的道路上,孙凌云教授从不满足,不断进取,他常说,一个学科没有科研不行。

“要想成就一桩事,最主要的还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孙凌云教授把一次次困难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坚持自己的理想,凭着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自2007年发表第一篇英文的研究论文,到现在团队每年约100篇SCI论文。孙凌云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正带领鼓楼医院风湿免疫大跨步向前,带领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登上学科的高峰。

3.jpg

2020年1月,孙凌云团队有关红斑狼疮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从医三十余载,孙凌云教授荣誉等身——“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十大医德标兵”……但在他心中,最珍贵的荣誉永远是患者满意的笑容。

用心是唯一的方法,孙凌云教授说:“我的目标不仅是治病,更要让中国方案惠及全球患者。”这份“凌云之志”,正推动中国风湿免疫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Copyright © 2004-2018 www.njgl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鼓楼医院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恒网 苏ICP备11032818号-1 公安备案号:320106020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