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朵花都是雪莲,能凌霜傲雪,盛开在雪山之巅,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份坚毅,能够心怀大爱,两次踏上援藏之路”。李强是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的副主任医师,2017年和2021年,他先后两次作为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来到我们墨竹工卡县,挂职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不仅圆满完成了支援任务,也用他的专业、他的爱心、他的奉献,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2017年是他第一次来到墨竹工卡,那时候,我还是妇产科的一名住院医生。我们都好奇,这位“妇产科男医生”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第一次见到李强院长,他坚毅的目光、挺拔的身姿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副院长,他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凡事亲力亲为。他刚进藏一周,还没有完全适应高原环境,就带着县医院两名妇产科医生和超声科医生到了墨竹最偏僻、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门巴乡义诊。在义诊中,李院长高原反应严重,出现了头痛、心慌、头晕的情况,随行医生劝他尽快回县城休息,但他听说牧民中有一位高危孕妇,不懂医学常识,不肯按时去乡卫生院产检,表示一定要去这位孕妇家里看看。孕妇家所处的村庄海拔4700米,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给孕妇做了产检,量了血压,做了心电图和超声检查,并耐心沟通。经过李院长的耐心讲解,孕妇和家人了解到产检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定期去产检。几个月后,产妇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满月那天,他们全家都非常开心,又一次来到医院,为李院长送上了酥油茶,感谢他所做的一切。
当时,墨竹工卡县医院妇产科只有5名医生,人手紧缺,夜班医生既要负责病房的值班工作,还要负责急诊病人的处理和病历书写,存在着医疗隐患。但是由于墨竹工卡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很难在当地想要招聘到有经验的医生,所以这个问题一拖就是好几年,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李院长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发现全院的护理人员人手相对宽裕。在和护理部沟通后,医院从各科室抽调4名优秀的护士到妇产科,开始作为助产士进行培养。李院长亲自对她们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培训,并安排她们进行临床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后,李院长安排她们去拉萨市人民医院和拉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接生的规范培训。经过半年的进修锻炼,四名助产士学成归来,正式开始了助产工作,夜班人手紧缺的难题一下子得到了解决。我们县医院也成为拉萨市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拥有专业助产队伍的县级医院,这让我们非常自豪。
2018年,李院长完成援助任务返回南京,临走时,我们与他依依惜别,我对李院长说:“真希望您能留在我们墨竹!”李院长也笑着说:“有机会我会再回到这里的。”但是,我们也都知道,绝大多数医生一生只会援藏一次,心里希望着他有空能回墨竹看看,就十分满足了。
令我们没想到的是,2021年,李院长再次带领医疗队援藏,再次来到墨竹,再次又来到了我们医院!我们感动于李院长的不畏艰难的风险精神,更感到重逢的喜悦。那时,我已经更换了岗位,在医院医务处工作,这让我看到了在临床医疗工作之外的李院长。
墨竹工卡县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要夯实当地的医疗水平,不仅要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还要不断地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李院长在两次援藏期间,一直非常重视当地医生的继续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常说,我们不仅仅是送技术,更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发动后方医院和历届的援藏医生,筹集到各类图书2000多册,开设了县人民医院的第一间综合阅览室,让当地医生们得以不断“充电”。在李院长的推动下,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墨竹工卡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分批次对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280余名医护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为了解决当地医生实际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李院长从一张图纸开始,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建设起县医疗集团模拟技能培训中心,使医生的操作能力明显提升。因为李院长的出色工作,我们医院顺利成为了西藏大学医学院的实习基地。
以李院长为代表的南京援藏医疗队一直秉承由“输血”到“造血”的理念,努力带教当地的骨干医生,手把手地教我们技术。在前后15批共57名援藏医生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县医院已经成为拉萨市唯一的“二级甲等”县级医院,我们县也成为国家级的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医疗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一提到南京援藏医疗队,老百姓们都会不由地竖起大拇指。
我曾经问李院长,是什么力量,让他两次进藏,把爱心带到高原,李院长动情地说,只有情怀和梦想才可以照亮孤寂的长夜,只有付出和奉献才能圆满这一段注定难忘的人生,只有耕耘和坚守才能给自己留下一段写满光荣与梦想的记忆。李院长用他的精湛的技术和博大的爱心,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也让鼓医的精神在高原开出了圣洁的花朵。
文 | 平措卓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