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
我与鼓医的故事
1979年,县医院派我到南京鼓楼医院内科进修。我来到鼓楼医院以后,就在内科各个专科轮转。有一天,我到了呼吸科,正值大查房时间,看见一位身材高挑、气质优雅的教授步入病房,我们跟随她进行了查房,她给我们分析了病人的病情,阅读了病人的胸片,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查房结束以后,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敬重的是这位教授的博学,畏惧的是在教授面前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后来我知道,这位教授就是呼吸科的侯杰教授。这一年的进修,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使自己的医学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想不到的是,1980年我突然收到了侯杰教授的来信,信上问我是否愿意到鼓楼医院工作,如果愿意的话就让我到她家去面谈并附上她家的地址。收到信后,我受宠若惊。因为侯教授在我心中是那么的博学多才,那么的高不可攀,于是我很快就去了她家。在这次交谈后,我感到她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善解人意。她告诉我她正在进行肺弥漫性疾病的研究,非常需要人手,因此希望我能来鼓楼医院和她一起工作。很快,我就接到调令,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鼓楼医院。
侯杰教授
来到鼓楼医院以后,我就到了呼吸科,得知侯杰教授在肺弥漫性疾病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报道了全国第一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例,同时受卫生部委托正在举办“纤支镜肺活检及肺间质疾病”学习班。那时学习班只有她一个人授课,上午下午各三小时授课时间,还要亲自演示纤支镜肺活检的操作。每期学习班历时7天,一共办了5期。当时学员都是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各大医院的呼吸科主任。过去,全国各地医院都把肺间质性疾病误诊为难治性肺炎,使用各种抗生素均无法奏效。经过学习班的培训,大家对间质性肺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纤支镜肺活检的推广,使得肺间质性疾病的诊断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有一次,侯杰教授在门诊发现了好几例种植蘑菇的病人都出现了低热、呼吸困难的症状,她很快作出了“蘑菇肺”的诊断,并且派我到种植蘑菇的实地进行调查。原来,这些种植蘑菇的地方都在地下防空洞,空气不流通。蘑菇成熟时,散发出很多蘑菇孢子,就像云雾那样弥漫在空气中,而工人们都缺乏合适的防护措施,蘑菇孢子被吸入到呼吸道,引发了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蘑菇肺”。很快,侯杰教授便发表了“农民肺”“蘑菇肺”等一系列文章,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从此种植蘑菇由封闭种植改为开放种植,南京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蘑菇肺”的病例。
1982年侯杰教授派我到武汉去学习“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她当时要求我不但要学会“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方法,还要求将“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应用到肺间质性疾病中。因此我回来后便和检验科合作,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收集后进行多次实验,终于标准化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分析方法,使之成为肺结节病和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的诊断方法之一。
侯杰(前排右)与戴令娟(前排左)
1990年后,侯杰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其中一项为“肺间质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另一项为“中药治疗肺纤维化的研究”。在她的指导下,我们便开始摸索用博莱霉素制造肺纤维化的动物模型,非常成功地制造了肺纤维化的模型,论文并被国内同行多次引用。同时我们也在造模后研究中药川芎、丹参对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上,侯杰教授也总结出一剂有效的中药处方,多次给病人使用,得到病人的好评。
侯杰教授年轻时勤奋好学,她告诉我在天津胸科医院进修期间曾经把该院积累多年的教学影像片仔细地阅读,认真地做笔记,经常学习到深夜。她多次提到这次进修她收获极大,为她以后在呼吸内科的工作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经常邀请我到她家去,我看见她书房里摆满了书籍,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每遇到疑难杂症时,她总会从书中寻找答案。她随身都携带一个小本子,记录着她学到的各种新知识。她总是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总是耕耘不止,活到老学到老。
侯杰教授兴趣也很广泛,她喜欢听音乐,我到她家她经常放一些轻音乐给我听。年轻时她喜欢打球,也喜欢唱歌,曾经还担任过合唱团的领唱。她也很喜欢交友,经常有老朋友到她家去做客,也会请我们科的医生到她家去聚聚,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去看她,她也会请我们在她家吃饭。
在我的心目中,她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淡泊名利、平易近人的好老师、好医生,她为医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我们每一位医生学习的楷模。虽然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但我会永远怀念她。
鼓楼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戴令娟
南京鼓楼医院
微信服务号
鼓医那些事儿
微信订阅号
微信视频号